发布时间:2025-10-02 浏览量:12

近期央视聚焦储能“电芯一芯难求”的现象,引发行业与资本市场双重关注。
表面上看,是供应端的短期紧张;深入拆解,则是快速扩张的产能结构性失衡、上游材料与加工能力区域性集中,以及政策导向与市场化需求错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把握这场变局,既要看到产线满载带来的爆发式订单,也要警惕由此可能引发的无序竞争与质量风险。
供需裂变:从“全球过剩”到“结构性短缺”
全球宏观视角上,多家咨询机构与市场观察者已提示——按名义产能计算,全球电池产能或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把地图放大到区域与电池化学路径,供需关系立即分化。
麦肯锡的区域分析指出,虽然全球层面可能存在“过剩”,但中国、北美、欧洲及其他地区在不同化学体系(如LFP与NMC/NCA)上的布局与短板,导致局部持续紧张或结构性缺口并存。
换言之,全球是“丰收”,局部却可能是“欠收”。
在中国,LFP技术的快速落地与大规模投产,已经使得部分电池类型产能明显过剩,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类型、所有地域的电芯都充裕。
央视走访与多家头部厂商的反馈显示,目前储能电芯整体处于紧俏状态,主流厂线处于满产甚至排单至明年,这既反映了储能项目的短期爆发,也说明在向更大容量(如500Ah、700Ah+)跃迁的关键窗口期,旧产线与新需求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供给错配。
远景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指出,储能系统成本较三年前已下降约80%,部分地区度电成本已低于0.2元,经济性提升是拉动需求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新一代大容量电芯的量产将有望把成本再降约40%,这是缓解短缺、改变竞争格局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欧洲与北美虽在积极扩产,但上游关键材料与加工(例如电池级锂化合物、精炼、石墨加工等)仍高度依赖中国,这导致在短期内即便当地建厂,原材料和部件的可及性也成为限制因素。
此外,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例如关税、补贴门槛与原产地要求)正在改变流通成本与国产化优先级,这使得“进口可以补缺”的传统思路面临更多现实约束。
头部企业的全球化动作正在加快。今年8月,海辰美国得州储能系统制造工厂完成首批储能系统出货。
今年4月,远景动力田纳西工厂储能电芯产线投产,为北美首条本土磷酸铁锂(LFP)电芯产线,其西班牙超级工厂投产后也将成为欧洲首个LFP超级工厂。
田庆军认为,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呈四六开趋势,未来具备国际化交付能力的企业将进一步抢占先机。
短缺经济学:机遇、风险与应对路径
面对“电芯短缺”的市场声音,企业与政策制定者的反应是多层次的。
首先,对上游企业与材料商而言,机会与风险并存。
尽管长周期看锂、石墨等关键原料供需趋紧,促使材料企业受益,但短期内价格波动、投资过热与许可审查(矿业许可与环保审批)造成的新项目延迟,也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放大供给断层。
行业数据显示,超过半数拟建矿业项目面临许可拖延,这意味着即便有新增储能需求,材料端的扩产也需要时间。企业应通过长约、回收利用与多源采购来降低风险。
其次,对电芯与电池整包制造商而言,提升产线利用率与推进技术迭代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部分厂商已选择聚焦大容量电芯与提升单体能量密度以降低系统单位成本;远景在加速大电芯量产与全球化交付方面已有动作,其全球多处基地与海外投产也正在改变出口与本地化供给的均衡。
田庆军强调,推动大容量电芯的规模化应用并优化供应链,可在保障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持续降本,避免因价格战引发的恶性竞争。
再次,下游用户与系统集成商需要更理性的采购与投产策略。
储能市场从“政策驱动”逐步向“价值驱动”转变,电站项目正跨越盈利拐点。对此,采用多供应商策略、签订逐步释放的offtake协议,以及在项目初期就纳入电芯来源风险评估,能够显著降低未来交付延误带来的经营风险。
近年来的价格战也显示出一个残酷的事实:低于成本的竞价虽能短期拿单,但会导致减配降质与潜在安全隐患,终将损害整个生态的可持续性。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就在前不久直言:储能产业面临安全隐患频发、价格竞争激烈、宣传虚假、技术同质化及无序扩张等问题。
最后,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至关重要。中国提出的到2035年大幅增加风光装机的目标,将在未来十年内带来海量新增储能需求,这对电芯产能与材料链提出了新的时间表(短期的排单与中长期的材料部署必须匹配)。
欧盟、美国等地的产业激励(例如补贴、税收优惠与本地化条款)会重塑全球供需走向:有的区域或出现产线快速扩张,有的则因原材料受限而产能受抑。
企业应在政策窗口中争取长期稳定的采购与合作,也要投资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把“补短板”变成产业竞争的长期优势。
展望未来十年(约2025—2035),行业将面对需求爆发与供给重构的双重命题:多家机构预测,到2030年前后,全球锂离子电池年需求将增长至数千GWh级别,电动汽车与大规模电网储能将成为主要拉动因素。
储能市场规模在2035年前也有望显著放大,这将在地域与化学体系上重新划分竞争格局;美国与欧洲的本地化扩产能否同步补上上游精炼与关键材料能力,将直接决定谁能在价值链中占据高地。
回收与材料本地化、长期供给合约与技术迭代将是决胜要素,能够实现“既降本又保质”的企业,更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的赢家。
电芯“短缺”并非单一问题,而是一场涉及技术、材料、资本与政策的系统博弈。
对企业来说,最可行的策略不是简单的囤货或赌价格回升,而是分层次、分地域地构建弹性的供应链:上游保障供给多元化与回收能力,中游提升产线效率并推动技术迭代,下游通过合约与风险管理锁定长期需求。
正如田庆军所说:行业需要在降本的同时坚持质量与安全,通过制度化的产能预警与市场化的交易规则,创造一个既能实现“双碳”目标又不以牺牲质量换取短期扩张的健康生态。
只有这样,电芯的“短缺”才能从一种风险,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机会。